首页

女主调教踩踏

时间:2025-05-30 04:50:04 作者:“中国环境保护历程与环境史研究-教学研讨会”在北大举办 浏览量:60308

  中新网北京5月29日电 (记者 胡默达)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主办的“中国环境保护历程与环境史研究-教学研讨会”27日至28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环境科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就环境史研究、教学与“影像环保”课程展开交流研讨。

  北京大学“影像环保”课程全称“影像环保——科学、意识和行为变迁”,由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原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兼职教授贾峰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世秋联合开设。该课程创新性地将影像艺术与环境保护深度融合,整合历史学、法学、传播学等六大学科,构建“历史反思-科学突破-意识觉醒-文化传播-行动变革”五位一体的教学框架。

图为贾峰在研讨会上发言。潘旭临 摄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李振山在会上表示,北京大学环境学科自1972年创立以来,构建了“科学-工程-健康-管理”全链条学科体系,培养了大批复合型人才。2004年,贾峰和张世秋在北京大学首次开设的绿色示范课程“环境技术的市场化”,吸引了10余所院校的上百名博士-硕士-本科生参加,成为当时绿色教育示范的佳话。自2023年起开设的“影像环保”课程,继续以创新教学的方式,树立了环境教育的标杆。

  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杨朝飞在主旨报告中回顾了从中国参加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发菜的故事”,分析了国家、地方以及草原牧民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他认为,推进利益相关方的良性互动有助于解决好生态环境这一重大民生问题。

图为张世秋在现场发言。潘旭临 摄

  与会学者认为,环境科学研究需要跨学科视角、多领域交叉和多主体协作等创新性手段推动发展,开设“影像环保”课程,是进行高校环保教学创新实践的一次重要尝试。张世秋指出,环境问题研究较为复杂,需要跨学科视角应对。

  “环境史研究要集合环境、经济、传播等多方面力量。”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利华表示,历史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均没有确定的边界,过去前者更多关注人的问题,现在两者应相向而行。

图为王利华在现场发言。潘旭临 摄

  会议还设置多个研讨单元。在地方经验交流环节,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原二级巡视员程伟介绍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召开的背景和意义;山东省生态环境宣教中心原主任钟福生通过分享十年拍鸟经历,用多幅照片展示了中国生态治理成效。

  本次研讨会首日,与会人员观摩了“影像环保”课程,并参与了学生研究小组汇报会。据悉,该课程正在筹备制作慕课,以方便更多高校学生交流学习。(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代表:红线不容触碰

鱼类资源是湿地带给当地乡民最丰富的馈赠,以“渔”为生的渔民是湿地内最古老的职业。自从有人类居住于此,先民就在湖上撒网捕鱼、呷啜鳟羹。随着历史更迭,渔民的作业方式也发生着改变,但顺应自然的理念却始终贯穿在水乡的经济生产之中。

朱德庸:在快节奏时代 慢慢拆解情绪问题

朱伟贤说,在福州市小善公益服务中心和台湾中华身心障碍者职业技艺协会的牵线搭桥,有了这次愉快的合作。他们正在筹划两岸共创一首歌曲,“期待让更多社会大众‘看到’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我们。”(完)

北京364个灾后恢复重建和增发国债项目力争上半年开工

作为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理事单位,小黄象始终致力于研发适合中国孩子的健康食品。品牌深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与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小黄象在为中国孩子专研营养健康早餐的同时,也始终在通过实际行动,支持中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为中国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中国国家U18冰球队,作为中国冰球运动的未来之星,承载着无数冰球爱好者的期望与梦想。球员们在冰场上奋力拼搏,用汗水和努力书写着属于自

外交部和中国驻缅甸使领馆提醒中国公民暂勿前往缅北地区

作为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进越号”成功入选“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从此,中国步入了具备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自主设计、制造和施工技术的盾构大国行列。

国家卫健委: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黄治物教授解释,比如:慎用甚至不用耳聋性药物,听耳机不宜时间过长、声音过大等,年轻时的这些不良举动产生的效果会累积,进而在老年时期出现损伤听力。据介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听力损伤其实包括两个方面:听声音能力下降和语言辨识能力下降。“但是,听声音能力下降不一定会造成最大语言辨识能力下降。这就需要老年人听力损伤早期尽早有效干预,同时,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这位专家指出,“当发现自己听声音能力下降时,老年人应该积极佩戴助听器,同时,要保持对声音的敏感,主动和人交流,用心去听音,以保护语言辨识能力。”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